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哪些属于泄密行为

发布于:2025-01-12 23:34:01

泄密行为通常指违反保密规定,导致机密信息被不应知悉者知悉,或超出限定接触范围,且无法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泄密行为: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

明知行为会造成国家秘密失控,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损害,却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例如,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社交媒体等渠道无意或有意地泄露敏感信息。

过失泄露国家秘密

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泄露国家秘密的后果,却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泄露。

例如,因管理缺失或工作人员保密意识不强,导致采购内容、采购用途等违规公开或在公开招标文件中标注涉密技术参数。

泄露个人信息

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违规披露企业机密

向竞争对手透露公司商业秘密,如客户名单、产品配方、营销策略等。

未经授权对外公开公司内部机密文件、数据或报告。

离职后利用原公司保密信息为新雇主服务。

物理文档和电子通讯泄露

重要文件、笔记本电脑、存储设备等含有敏感信息的物品遗失或被盗。

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社交媒体等渠道无意或有意地泄露敏感信息。

内部人员泄露

公司内部的员工、顾问、承包商或合作伙伴因动机不当(如财务诱惑、个人恩怨等)而泄露公司信息。

黑客攻击或内部系统的安全漏洞导致大量数据被非法访问和泄露。

违反保密协议

员工违反保密协议或非竞争协议的规定,即使信息并未直接泄露,也可能构成泄密。

社交媒体泄密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以涉密敏感禁拍区域为背景的图片,可能严重扰乱涉密敏感区域管理秩序,并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

采购招标泄密

在采购过程中需要采取保密措施,但管理缺失或工作人员保密意识不强,导致采购内容、采购用途等违规公开或在公开招标文件中标注涉密技术参数。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保密法的规定,还可能触犯刑法,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建议企业和个人提高保密意识,加强保密管理,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