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容城有几个寺院(容城古刹"城隍庙")
发布于:2024-12-13 10:40:34
发布于:2024-12-13 10:40:34
(城隍庙正面图李元生创作)
——王永炎
"城隍庙"位于监利市容城镇教育巷正西方向,东边为"文庙县学","探花祠"(老教育局宿舍),正南面紧靠"裴家池"(容景佳苑小区),西面为"文昌宫”(县老邮局后面)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三年"城隍庙"已全部拆毁,此地始终是监利一中的所在地。
城隍的原意是,城市护城的壕沟。古代的兵器,既原始又落后,壕沟在保护城市安全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逐渐把它赋予神性,于是出现了城隍神,有神就得有庙,这座庙就叫城隍庙,这就是城隍庙的来历。
据史料考证:容城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距今有八百年历史,明清二朝,几经磨难战火不断,尤其是外来侵略者掠夺,战争的损毁,在清晚期更加糟糕,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掠夺中国的宝藏,庙宇几经苍桑,仿佛多次重修,饱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容城人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资金。
民国十九年,(1930年)战乱期间,这座庙已成为国民党三八后方医院。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城隍庙"才重新装修恢复原样,重塑菩萨,所有的殿堂粉刷一新。
解放初期,我没有见到完整的城隍庙,只见到城隍庙的大致伦郭和破烂不堪的惨景,据监利史料介绍,"城隍庙"坐北朝南,正南面是宽阔的"裴家池",查证史料,"裴家池"又名"陪嫁池",古代有诸多美好神奇的传说,清乾隆盛世时,池塘里划过龙船,看船的百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池塘里风景秀丽环境宜人,雅嫩的荷梗亭亭玉立,嫩绿的荷叶艳光照人,池塘周围垂柳吐翠百花齐放,粉红色的荷花,清清的河水,各类鱼儿在水中遨游。"城隍庙","文庙县学","探花祠","文昌宫"等古建筑群,相互辉映相于其旁,河塘月色优美秀丽,巍峨玲珑的宫宇,相应成趣,池边成排的垂柳,林阴小路,微风轻轻吹过,人来过往的香客路经此地,尝心悦目心矿神怡。
据清晚时期监利史料查证:"城隍庙”的设计,是按皇宫式中轴布局,寺庙的四周围修建了高墙,山门门楣之上,有三个白底的大黑字,"城隍廟″,书法飘逸苍劲有力,白底黑字十分醒目。
走进黑漆大门,便是一幢高高的戏楼,重檐,基四方,周十六丈,高三丈,飞檐翘角,四角悬铃,红墙黄瓦,庄严雅致。内面青砖,木栅栏隔成三间,中间是过道,摆木凳方桌,设茶水,供香客休息。东西两厢为马栅,马夫为道主服务,为供奉菩萨服务的人外出之用。再往里走,是一个大天井,天井两边为东西两配殿,每配殿供五尊阎罗。天井里有四块见方的青石铺路,两边青石嵌铺,第三块石上摆一尊铸铁焚香炉,香炉呈四方亭状,中圆肚,底三足,古扑精美,香炉与配殿之间各植一株梧桐,枝繁叶茂,高大阴森,顿生肃穆恐怖。
再往前走,上三级石阶进入拜殿,盖黄琉璃瓦,宽三间,地面青砖铺垫,殿内摆放桌椅禅垫,供讲经,斋会,祭祀朝拜。穿过拜殿,又是一个天井,铺垫与上个相同,摆满花草。往内走就到了主殿。仰头看,就可看到主殿檐下的看梁,梁的正中雕刻,汾阳府郭子仪上寿,一边雕有渔,樵,另一边雕刻有耕,读,刀法精细,活灵活现。雕刻最为精美的要数主殿中间两列排山,最前面的大柱与檐下挑枋之间钭装的圆筒形托协,左边托协,镂刻一盘筒大公龙,势若腾空,爪下雕一条鲤鱼,体弯翅翔,跃跳龙门。右柱托协,刻一盘筒大母龙,带三条小龙游玩,快乐无限。
隔天井与之相对的拜殿的檐柱下也有两个托协,左边镂雕一公狮踏球狂舞,右边刻一母狮,头顶肩上,脚边各雕一小狮,嬉闹玩耍,尤为可爱。
主殿盖黄琉璃瓦,高约五丈,殿内二十五根红漆大柱,由雕花石墩承托,特别是中间两排木柱,其粗为二人合抱,殿有三间,中间用水磨青石铺面,旁边两间用小条青砖拼花铺面,正中靠后设神台,神隍爷巨大塑像端坐在神台正中,道冠道袍,慈眉善目,一付忠义贯天地之态,非正人不敢相视。神台前上方嵌一块臣型雕刻,雕二龙戏珠和祥云,下方有滴水,雕四个莲蓬。双龙饰金粉,祥云绘深蓝,莲蓬漆绿色,莲子涂深黄,色色相映,久看不厌。
神台前摆一巨型春台式供桌,贡品,香炉,烛台布于其上,拜垫,拜毯铺于其殿,鼓,磬,朝觐放于其旁,法物神器一应俱全,井然有序。主殿两侧分睛,风,雨,雪四神,分别穿红,黑,灰,白袍服,威严无比。
主殿前之天井各开一门,顺围墙下后,就到了道舍区,相连六间,建在主殿之后,有膳房,藏经室,居室等。主殿和道舍之间的东西二头各有一颗百年古柳,遮天蔽日,引来百乌筑巢。道舍四周,各种花草,真是时时闻鸟语,处处有花香。
(李元生创作画)
一九五0年后,國家破除封建迷信,庙宇的装修构件全部拆除,庙宇改为监利一中校舍。铜菩萨,木雕菩萨,泥菩萨,神器,贡桌,香炉,马栅一扫而光,殿堂成了学校会堂,东配殿成了播音室,西配殿做了医务室。一九七三年将所剩无几的殿堂全部拆掉,在原址修建了学生开会的大礼堂。
从此,这个具有数百年的享有盛名的古刹从容城大地上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