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科技力量保护 向世界发出“聆听生物圈计划”呼声——第五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野生动物监测培训班专家学者的“心声”

发布于:2025-04-18 21:27:00

4月15日,记者从第五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地建设——关键技术和能力建设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获悉,此次参加培训班专家学者的“心声”。

第五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地建设——关键技术和能力建设培训班现场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

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计划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在2015年就启动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计划,今年是计划实施的第十年,十年间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王丁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表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计划通过全链条的顶层设计和多学科交叉,结合智能传感器、“3S”技术、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等先进技术方法,于2018年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试点技术方案;2018年和2021年共发展了两批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建设试点单位,共15家网络成员。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接受采访

“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综合监测计划,为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提升自然保护地精准监测和高效管护能力。它不仅仅是科研计划,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保护区自身信息建设和发展,这也是我们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也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王丁说。

“特别是这次我们在梵净山脚下发起聆听生物圈的共识倡议,也就是说把自然界的声音,包括鸟类兽类,还有其他动物的声音纳入建设范围,更深、更广泛地拓展生物圈声景。”提起梵净山,他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是珍稀濒危物种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全球唯一分布地,具有宝贵的科学研究价值,在世界上也具有很高影响力。同时,希望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为综合监测计划发展的一个重要示范保护区,发挥很好的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肖治术:

向世界发出“聆听生物圈计划”呼声 希望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圈保护区发挥引领作用

近年来,梵净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联合中国科学院、国际动物学会和贵州省林科院等机构,建成覆盖全域的“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通过红外相机、声纹识别、无人机巡护和遥感技术,实现对黔金丝猴等旗舰物种的精准追踪。目前,在梵净山区域已建设视频监控系统91套,按照公里网格法安装布设红外监测相机500余台,积累数据超100万条,为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个培训在梵净山举行,也是因为梵净山在野生动物监测和保护工作上有着许多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肖治术告诉记者,“声学监测技术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内其他的保护区来说是非常有潜力的、可以普及的技术,目前红外线监测已经做到了普及,现在就是要推动声学监测,包括鸟类、兽类、蛙类、昆虫等,它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关键的指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肖治术接受采访

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全体代表面向全球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发起关于“聆听生物圈——生物圈声景保护行动计划”的共识倡议(简称梵净山共识倡议)。肖治术说:“我们已经建立212个中国生物圈网络成员单位,包括34家世界生物圈的成员单位,已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倡议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圈保护区发挥引领作用。”

“我们即将在杭州举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所以我们也希望中国的这些保护区要发出自己的呼声,让聆听生物圈计划为中国、为全球的生物圈保护提供新思路,动员广泛的力量参与这个行动。”肖治术说道。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丽滨:

推动生物圈声景保护行 加强野生动物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之前我们保护的方法可能比较原始,主要是人工,现在可以用到红外相机等设备。但是在很多保护区,目前设备和技术方法都没有提升,这次就是把大家召集起来,加强野生动物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把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推广。”

这次“聆听生物圈——生物圈声景保护行动计划”的共识倡议(简称梵净山共识倡议)正式发起,马丽滨说:“这次的培训和野外考察还增添声景多样性调查的内容。”生物圈声景是地球所有生态系统生命可感知的听觉景观,蕴含了丰富的生物、环境和人类文明的信息,是地球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丽滨接受采访

“声景指的是声音的声,之前我们所提到的生物圈保护主要是针对植物动物这样一种自然保护领域,但是实际上还有声音的保护。像鸟鸣声、虫鸣声,它们对于生物本身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噪音会对虫鸣和鸟鸣声进行干扰,影响到它们的生存环境。”马丽滨给记者介绍道。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噪声污染、气候变化和栖息地丧失致使自然声景退化和消失,自然声景逐渐被人工声景所取代,这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这一次来到梵净山探查声景多样性,我们就是希望从声音的角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高声景保护的效果和质量。”马丽滨说。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助理工程师张泽坤

守护“地球独子”生生不息

“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珙桐……梵净山保护区繁衍着7925种野生动植物,报告中提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让我记忆深刻。”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助理工程师张泽坤围绕“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梵净山实践报告谈感想。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助理工程师张泽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一个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负责管理。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张泽坤认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作提出的“四个一”工作思路,即成立一个黔金丝猴繁育研究机构、建设一个科研基地、培养一支科研队伍、壮大一支人工繁育种群,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优秀经验。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拯救和保护珍稀物种,推动这些濒危物种慢慢恢复种群,为生物链的完整性提供坚实保障,守护整个地球的生命网络。”张泽坤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尹洁

一审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