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解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
发布于:2025-08-26 08:17:00
发布于:2025-08-26 08:17:00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绿色低碳可持续已成为发展主流。从昆明经开区企业以光伏绿电驱动新能源物流车队降本减排,到工业固废“点石成金”变身新型建材;从宜良县创新实践“板上发电、板下种药”的药光互补模式,到建筑垃圾、废旧纸箱重获新生……昆明的园区和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与产业协同,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径。
绿电驱动物流链
企业降碳增效益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云南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园区内,绿色技术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走进云南建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屋顶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厂区提供清洁能源;停车场内,纯电动装载机、搅拌车等新能源车辆有序充电,车身上的鲜明标识彰显低碳理念;厂区道路洁净,绿树掩映下宛如花园式产业园,一改多年前对传统混凝土企业粉尘飞扬、高耗能的刻板印象。
近年来,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在全国行业内首创“光伏发电系统+智能充换储设施+新能源运输设备+无人驾驶装备”多位一体的绿色新能源低碳物流体系,让厂区焕发绿色智能制造新生机。
“如何通过绿色转型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摆在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统计,运费在企业运营成本中占60%—70%,而运输成本中柴油费又占了大头,承受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压力。
企业算了一笔经济账:一台传统装载机每天花费柴油费1200元—1600元,而新能源装载机每天电费仅需180元。2022年,公司引入10台新能源装载机;2023年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截至目前已拥有121台新能源车辆,占公司车辆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昆明辖区内已实现新能源车辆全覆盖。“以前每天开工前,要准备几十万元运输费,现在可以把更多精力和成本用在质量把控和产品研发中。”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在持续扩大新能源车辆规模,计划对160余台传统车辆进行更换。
2022年,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建成云南省首座重卡充换储综合能源站,换电功率2100kW,每天可提供72次充电和168次换电,可服务搅拌车、自卸车、牵引车等多种重卡车型进行充电和放电。此外,建设2.3兆瓦光伏设备,在自发自用的基础上实现余电上网,节省成本之外还有新的收入。在“光伏+储能+新能源物流”体系下,截至2025年7月19日,企业已节省3000多万度电,减排二氧化碳9400余吨,降碳12000多吨,累计节省成本4000多万元。
固废循环“点石成金”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在降碳减排、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还探索出固体废物可循环利用新模式。
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是当前昆明磷石膏治理的关键途径,也是企业面临的另一课题。云南建投混凝土公司加大研发力度,以磷石膏为原材料,研发出人造石材替代天然砂石料,制作成建材产品。目前,公司建设一个年处理规模达100万吨的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预计今年内建成投产。
在昆明经开区,类似的绿色转型项目遍地开花,企业纷纷引入清洁能源,优化生产流程,构建循环经济链条,成为全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一员。
在宜良县,循环经济也迸发活力,走出一条固废重生的绿色转型之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为企业的“点石成金术”。
红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工业固废资源化,构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态建材”产业链。企业利用建筑废渣、粉煤灰等固废生产生态水泥及新型墙体材料,年消纳工业固废超50万吨,替代天然原料开采30%以上。其研发的低碳水泥产品强度提升15%,碳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40%,广泛应用于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昆明红星荣和纸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宸铭表示,该公司新建项目将于8月底投产运行,年处理废弃纸箱纸板能力达60万吨,预计年产值约15亿元。该项目将构建“废纸回收—制浆造纸—纸箱生产—再生回收”的完整产业闭环,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药光互补“点绿成金”
生态能源绘就新图景
作为云南省新能源发展的先锋阵地,宜良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政策创新,构建起“风光互补、农能协同”的生态能源体系,以新发药光互补、中营风电等项目为支点,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华润宜良新发药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现场,一块块光伏板下,金银花、野菊花、滇红花等中草药蓬勃生长。这是云南省首个“光伏+中药种植”示范工程,位于耿家营乡石子村与玉鼓社区。项目占地2550亩,装机容量120兆瓦,年发电量达6.5亿千瓦时,年产值超4000万元。光伏板距地面2.5米以上,板下种植喜阴中药材,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药”的立体模式,土地利用率提升200%。项目年节约标煤6.5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9万吨,同步减少农药使用量30%,通过光伏板阻隔蓝紫光抑制虫害,提升药材安全性。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及药材销售分红,每亩年收益达7000元。项目带动2000余名村民就业。
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联动与系统化布局,宜良县构建了覆盖电子废弃物、工业固废、生活垃圾等多领域的循环体系。依托红狮环保科技、巨路环保等龙头企业,以新发药光互补、中营风电等项目为引擎,宜良县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西南地区新能源生态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宜良模式”。(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