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春天 播种希望丨五大连池开犁播种
发布于:2025-05-06 15:39:00
发布于:2025-05-06 15:39:00
播种现场。本报记者 崔立东摄
□本报记者 崔立东
日前,五大连池市的种植户们抓住天气晴好时机迫不及待地奔向黑土地,撒下今春第一把种子。
伴随着今春第一犁开犁,这场事关全年收成的第一场硬仗,在五大连池市有力有序地展开。
春风吹拂着五大连池广袤的土地。拖拉机低沉的轰鸣,混合着新翻泥土的独特气息,唤醒了沉寂一冬的黑土地。
在和平镇四平村一大块平整的耕地上,劲鹏种植合作社的播种机正在开足马力播下今春第一批玉米种子。
作为五大连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纪洪坤这段时间“长”在了地里。他抓起一把黑土细细捻捏:“不干不湿,墒情正好。”他又剥开一粒粉红色的玉米种子包衣,仔细观察:“这层粉红色的包衣是种衣剂,下地后可起到杀菌、抗病、有效抵御低温的作用,相当于给种子穿上一层‘防护衣’。”纪洪坤说,“这只是五大连池市今年春播推出的‘防病增产套餐’的一部分,这种套餐能够在苗前给种子提供营养,可提高单产20%左右,一公顷地能多打1000斤粮食。”
“一粒种子好坏事关一年收成,没有好种子,打不出丰收粮!”中农发五大连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卫峰也在现场密切关注着播种情况,作为种子生产供应商,他比别人更关注播种作业。他说,种子好坏主要看“芽势”,“芽势”强出苗率才能高,苗才能壮,经过包衣的种子,出苗率能够再提高10%左右。
现场指挥作业的劲鹏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洪武指着正在播种作业的“阿玛松”播种机介绍,这台进口播种机价格80多万元,是目前播种机界中的“扛把子”,其播种精度和效率比传统播种效率大大提高,每小时播种量可达5公顷,播种的质量能够实现“苗全苗齐苗壮”,有效提高单产。
采访时,农民朋友也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种子。“选好种子是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张洪武举例说,去年他种植的高蛋白大豆品种“圣豆87”和高油大豆品种“沃豆5”创下了亩产526斤历史新高,而选用的玉米品种“迪龙”也大幅提高了单产。“今年在田间管理上,再加一把劲,努力再创新高!”
张洪武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新增加了1500公顷地,总量达到2500公顷,所以又新增了机械力量。
“仅农机这一块,今春又投进去好几百万元!”说这话时,张洪武咧嘴一笑:“没有大投入,哪有大产出。”
在播种现场,快速运转的农业机械只见播种,未见施肥,田间地头堆放的也只有成垛的种子,并不见化肥。
纪洪坤告诉记者,过去种地都是“种肥同施”,这种传统的施肥方法存在诸多弊病。而现在将播种和施肥分开,先施肥后播种,在施肥中采取分层施肥,阶段性供肥,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地温,使耕层上下“通透”,释放湿度,提高粮食单产。
眼下,这种被称为施“卡肥”的施肥模式,正在被当地农民广泛接受和推广。
在播种现场,记者还发现一个耕地垄型上的变化——“小垄变大垄”。
纪洪坤解释:小垄变大垄的好处是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更加均匀合理,减少了垄沟面积,扩大了垄体面积。可以增加有效株数,提高粮食产量。
春耕之变,还有很多。严格意义上说,在五大连池市,备春耕已经从去年秋天就开始了。
除了“小垄变大垄”,秋翻秋深松、秋耙地、秋起垄、深松浅翻、黑色越冬、秸秆全量“还田”等农垦种植模式在五大连池市全面开花。
据介绍,五大连池市周边有8个北大荒集团所属农场,全市612万亩耕地面积中,243万亩属于农场。近年来,农垦现代化的耕作技术越来越受到当地农民朋友青睐,也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纪洪坤介绍,早在今年年初,五大连池市就出台了《对标农垦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加快对标农垦先进经验。
今年春耕,五大连池市建设37个对标农垦示范区,总面积15万亩,通过技术服务、代播代管、合作共建等模式,将标准化作业模式辐射到周边200万亩耕地。在这里,技术不再是高冷的学术名词,而是化作一次次田间的示范、一场场生动的培训、一个个精准的诊断,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提升粮食单产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