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联手!香港立法会议员专程来深探秘这项黑科技
发布于:2025-07-06 19:30:00
发布于:2025-07-06 19:30:00
7月5日,香港立法会议员在深圳开展了以 “香港智慧・湾区创新・国家贡献” 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深入探寻MiC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成果以及深港建筑科技合作的新机遇,为两地在建筑领域的深度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议员们先后前往深圳龙华区、福田区、中建海龙建筑科技研究院、深圳前海等地,开展调研活动。
香港立法会参观
深圳MiC技术应用典范
MiC(模块化集成建筑),被称为“组装合成”建筑法,其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香港公共房屋的预制构件装配式施工。它将建筑“拆分”为标准模块单元,在工厂内集成完成结构、水电管线、装修、设备设施等工序,再通过可靠连接技术在现场高效组装形成整体。
图源 / 深视新闻记者 闫科中
在国家新型建筑工业化战略的驱动下,MiC技术被引入内地并深入发展。
议员首站参观的华章新筑保障性住房项目,就是运用MiC技术打造的全国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该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总建筑面积达17.3万平方米,由5栋29层、99.7米高的楼宇构成,共采用6028个模块单元 “拼” 出2740 套保障房,一年便实现精装交付。
华章新筑保障性住房项目
同样借助MiC技术提升工程效率的还有福田安居景馨苑项目,该项目是国内首个高密度城区混凝土模块化高层住宅,运用MiC技术将原本27个月的工期压缩至14个月,建成30层、696套保障性住房,效率提升48%。
“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住宅项目,我觉得真的是我们国家的速度。”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陆瀚民感叹道。
随后,立法会议员一行还参观了中建海龙建筑科技研究院和深圳前湾十单元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
中建海龙建筑科技研究院是国家 “十四五” 重点研发计划《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牵头单位,还是全国首个模块化 “好房子” 体验馆的所在地。在体验馆内,议员们直观感受到了源自香港的MiC技术在 “好房子” 建设中的创新应用。
“MiC技术在深圳的落地情况让我觉得挺振奋的,这个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安全性,也可以减轻工人的工作量。”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陆颂雄说。
位于南山区的前湾十单元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是深港建筑规则衔接的首个试点工程,总建筑面积约8.94万平方米,可提供3360个学位,有效缓解前海片区周边学位压力。
该项目在合理考虑深港两地制度环境差异基础上,探索制度规则融合点,既促进香港建设业界和国际化专业机构及人才融入前海建设,也推动内地建筑服务业向国际化转型。
“当初将香港这些技术引进内地的时候,最主要的问题是内地没有这方面的制度体制,所以在规范上应该怎么定是比较困难的。”香港特区政府立法会议员,中国建筑国际集团副总裁陈恒镔告诉记者。
近年来,前海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门坎,不断推出支持香港专业机构的优惠措施。2023年,前海正式印发实施《前海建设工程管理制度港澳规则衔接改革方案》,打破制度衔接障碍,聚焦规划设计管控、工程监管、计量计价、招标投标等六大领域,在区域内推行符合港澳及国际通行规则的工程建设模式,包括推行“建筑师负责制”,试点“纠纷解决顾问—调解—仲裁”的全方位争议解决机制等。
议员点赞深圳应用成果
深港两地互补优势
调研过程中,香港立法会议员们与相关项目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纷纷表示,MiC技术在深圳得到了蓬勃发展。
图源 / 深视新闻记者 闫科中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港九劳工社团联会主席林振升向记者分享了他的参观感受。“我觉得深圳在MiC方面的应用场景很多元化,香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鉴,比如说将这个技术应用到公共房屋,还有学校、政府大楼。”林振升说。
“我认为这个技术如果能够发展的好的话,我们能够将其输出到外国,现在一些探索已拓展到中东等地了。未来,它有望成为‘大湾区标准’,也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陈学锋说。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陈绍雄表示,希望能充分发挥香港的专业服务优势,深化与大湾区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一套适用于香港与内地的MiC技术标准,进而将其提升为大湾区统一标准。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中国建筑国际集团副总裁陈恒镔表示,内地的MiC技术历经多代发展已相当成熟,香港可从中汲取经验,加速自身技术提升。“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这一先进建造模式推广至全国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内地与香港应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这项‘出海’,将中国先进的建造标准与经验拓展至国际市场。”
记者 / 陈星宇 闫科中
编辑 / 徐子鋆
审校 / 李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