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关税“风暴”:比亚迪“深圳号”启航背后的中国外贸突围
发布于:2025-05-08 14:13:00
发布于:2025-05-08 14:13:00
近日,比亚迪第四艘专业新能源汽车运输船“深圳号”正式交付。这艘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首航的目的地为巴西,标志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全球销售及供应链体系的布局再上新台阶。
即便在美国加征关税、全球贸易壁垒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制造到技术、从产品到服务的全面国际化进程从未止步。“深圳号”的交付是中国企业韧性突围的缩影,在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下,中国正以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与制度型开放为支点,夯实全球贸易地位。
比亚迪供图。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引航”
“深圳号”拥有9200个标准装载车位,相当于一次能把停满20个足球场的汽车运到全球各地,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滚装船。“深圳号”搭载比亚迪自研的LNG双燃料动力系统、智能能效管理系统等,形成“车—船协同”产业链闭环。比亚迪布局自有船队,实现“车—船—港”全链条自主可控,保障全球化交付效率的同时,还获得了海运定价权筹码。
比亚迪供图。
建设自有汽车运输船队是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市场需求。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640万辆大关,连续第二年居全球第一。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增长43.9%。也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700余艘从事汽车远洋海运的专业船主要来自欧日韩企业,国内汽车运输船运力仅占全球的2.63%。中国汽车跨洋运力和汽车出口能力并不匹配。
在高增长的出口数据背后,中国企业还直面关税挤压利润空间的挑战。
近年来,美国频繁以“国家安全”“产业保护”为由,试图重构全球供应链。4月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全球贸易伙伴实施激进的“对等关税”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热”遭遇关税“寒潮”,降低海运物流成本无疑将让更多海外用户受益。记者了解到,包含此次启航的“深圳号”在内,2024年以来,比亚迪已陆续交付运营4艘滚装船。船队规模还在不断扩展,下一艘9200车位级运输船“长沙号”计划于5月交付,第六艘“西安号”预计年内投用。
比亚迪自建滚装船队后,运输周期缩短15%,物流成本降低20%,效率提升成为企业抵消外部成本的关键,这也直接增强了价格竞争力。数据显示,比亚迪在2025年第一季度通过滚装船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运送了超2.5万辆新能源汽车,让全球更多用户共享中国技术的红利。
除比亚迪外,上汽、奇瑞、广汽等多家中国车企纷纷布局滚装船业务,以应对出口运力短缺和成本压力,自造自营船队让中国车企拥有更多话语权、自主权。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引航”,中国企业进一步将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导权牢牢攥在手里。自造船、自营船队、运国产车,我国新能源汽车锚定的不仅是全球市场份额,更是新能源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互利共赢的贸易大门越开越大
在国际贸易环境“乌云”之下,中国企业不仅需要灵活应变的市场策略,更需要政策层面的战略协同。
在今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上,广东省商务厅主要负责人解读广东“五外联动”协同发力的成果时分享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重塑出口格局的故事。该负责人介绍,优化对外开放布局,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牵引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应对国际经贸变局的关键。他强调,“五外联动”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打通要素堵点,让全球资源与大湾区“制造”深度融合。
不负众望,外贸第一大省广东在4月17日交出了2025年一季度进出口“成绩单”——进出口2.14万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出口1.34万亿元,增长1.4%;进口7981.5亿元,增长9.3%。
此次美国的关税冲击在不少中国企业看来,并不意外。国家、企业早已准备了应对策略。
国家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为企业提供风险缓冲。生产汽车空调滤清器的艾尔佳集团本部位于广东东莞,为了打造“中国总部+海外节点”的分布式供应链体系,该企业去年8月在泰国建立了工厂,产品的核心研发和高端部件生产环节则留在东莞。他们“两条腿走路”,保留海外市场的同时,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关税战的特殊节点上,以“双循环”战略重塑贸易布局的同时,中国搭建的开放平台正为企业提供强大动能。正如刚刚结束的广交会,万商云集的盛况证明,这场“风暴”并未影响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决心、信心。数据显示,截至5月4日,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28.89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第135届广交会同比增长17.3%;新老采购商踊跃参会,到会人数分别增长14.6%、21.4%;企业现场展示产品超455万件;现场意向出口成交254.4亿美元,增长3%。
中国外贸企业以变应变,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用行动证明,只有广交世界,才能互利天下。
驶向大洋彼岸的“深圳号”,是中国“智”造出海的新坐标。在逆全球化阴云下,中国通过技术创新构建硬实力,依托制度开放大环境,不断优化高水平开放的新范式。当这艘巨轮穿越太平洋时,承载的不仅是新能源汽车,更是中国外贸逆势而上的底气。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黄小殷
部分内容综合自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