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上大熊猫”,辽宁迄今放归337只!

发布于:2025-04-14 09:47:00

2025年,

辽宁日报推出

全媒体主题策划《最辽宁》,

每日

赏一景、说一人、

展一品、观一宝。

用镜头捕捉广阔天地间

山川河海的极致景色,

以光影记录振兴场景里

活力涌动的时代画卷。

定格辽宁之美,

展现辽宁之好。

智能领航

面向未来,面向海洋。它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匠心之作,也是助力我国高等院校开展船舶智能研究和教学实训、探索智慧海洋的新利器。

2024年,“新红专”轮现身大连海事大学。作为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在自主航行、船岸高效协同、海上智能船舶移动试验验证平台及虚实融合沉浸式智能教学实训等多个维度实现了技术上的新突破。

下图请横屏观看⬇️

探索北极

他曾随“雪龙2”号深入极地,是我国首位抵达北极点并开展现场采样的海冰力学研究人员。返航时,他带回了一份特殊的“北极礼物”——重达200公斤的海冰,跋涉7000多公里运抵辽宁。

陈晓东,1987年生。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极地海洋工程与海冰力学。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冰载荷监测工作与现场海冰力学试验工作。中国第十三次北极科考队队员,曾6次赴北极开展现场试验。

海洋数据

位于大连海洋大学的科技部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分中心,有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地球仪”,能随时查看全球海洋各点位的气温、风浪、涌浪、日均环流、潮位等情况。

由海洋大数据中心、海洋环境演变模拟系统和海洋环境信息综合应用服务平台组成的应用海洋学研究技术体系,至今收集有大洋与近海观测资料超4000万站次,重点针对我国在海洋环境信息服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攻关,广泛服务于水产养殖、航运交通、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领域,在海运航线智能领域打破了国际垄断。

斑海豹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我国海域独有的繁殖型鳍足类海洋哺乳动物。每年十一月至十二月洄游至渤海,次年一月至三月在冰面产崽育幼。受海冰、海风等因素影响,部分幼崽与家人失散。幸运的是,这五只斑海豹被及时发现和救助,经过野化训练与健康评估后,将于近期返回大海。

数说斑海豹

斑海豹是唯一能在我国海域进行繁殖的鳍足类海洋哺乳动物,被誉为“海上大熊猫”和“辽东湾精灵”。渤海辽东湾繁殖区的这些“胖宝宝”与世界其他繁殖区的斑海豹缺乏遗传基因交流,属于世界范围内斑海豹独立进化的一个分支,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基因,在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海域的斑海豹数量一直处在比较低的水平,2006年和2007年对辽东湾斑海豹种群数量进行了空中调查,结果约为2000只。近年来,虽未进行大范围种群调查,但通过斑海豹在辽东湾海域三处上岸点的种群数量,可间接反映其种群变化。据连续观测统计,在辽东湾海域“旅居”的斑海豹种群数量呈稳定并略有上升趋势,日观测最大数量2021年为560只,2022年为640只,2023年为545只,2024年为683只。

斑海豹野外自然繁育有很多阻碍,由于存在恶劣环境、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幼崽的存活率并不高。据研究估算,野外斑海豹存活率大约为20%。自1992年至今,省农科院所属海科院共救助441只斑海豹,放归337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