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这些项目,因何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发布于:2025-05-12 10:13:00
发布于:2025-05-12 10:13:00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空间。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济南四类生态修复项目、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上榜。
济南近年来持续实施四类生态修复项目,修复提升总面积6000多公顷
显山露水 还绿于民
大千佛山98千米绿道保留了4912棵“钉子”树,龙洞片区7座渣土山变身山体公园,华山湖周边废弃矿山修复如初……为解决城市发展与山体保护之间的矛盾,济南近年来持续实施四类生态修复项目,包括山体生态修复绿化提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山体公园建设、山林绿道建设,累计实施项目467处,修复提升总面积6055.2公顷。
绿道上留下“钉子”树
“五一”假期,济南佛慧山的林荫道上,几个孩子掏出核桃、花生等零食,跟山里的松鼠分享。“这里的松鼠不怕人,有时候还跑出来要吃的。”市民李涛经常带着孩子来投喂山里的小动物。近几年,佛慧山上的松鼠越来越多,吸引很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近年来,济南拆除了佛慧山上的违章建筑,恢复生态面积10.8公顷,新增绿地面积9.3公顷,通过生态治理手段,实现“显山露水,还绿于民”。
在佛慧山南侧,一座21米宽的生态廊桥跨过二环南路,桥上各种植物群落交错,这是为动物自由迁徙预留的通道。桥头的下沉绿地水塘,是给动物保留的季节性饮用水源;种植的浆果、虫媒类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源……种种细节设置,既兼顾了城市发展,又兼顾了自然生灵的自由生长。
“从佛慧山沿着绿道走,能到达周边十几个山头。”作为徒步爱好者,李涛利用休息时间,几乎逛遍了周边所有的山体公园。这得益于济南近几年构建的山林绿道网络。依托现有资源,济南将原来的山林防火车道改造升级为一级绿道,将林间小径、游步道整合优化为二级绿道,增设驿站、休憩点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善绿道标识系统,截至目前,300余千米山林绿道实现互联互通。
走在绿道上,时不时会碰到“钉子”树。济南林场高级工程师张浩介绍,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坚持“路绕开树”思路,实在避不开的,就把树留在路中间。总长约98千米的大千佛山绿道,就保留了4912棵这样的“钉子”树。
济南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济南国家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由37种增加至83种,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29种增加至50种,这是生态恢复的最好见证。
渣土山变身山体公园
在龙鼎大道西侧大华紫郡至西蒋峪一带,群山环绕。站在山顶上,远眺龙洞风景区北入口,一片郁郁葱葱,低矮的苜蓿、扶芳藤,搭配黄栌、白皮松、五角枫等,四季成景,吸引大量市民游客。
“每到节假日,日均客流量都在2万人以上。”历下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以往这附近有7个大渣土山,这些建筑垃圾既影响生态环境,又有安全隐患。济南按照“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理念,持续治理破损山体,恢复自然景观。
“以前的扁石山上都是成片的渣土堆,荒草比人高。”当时的施工单位负责人邱永侠介绍。现在,这里修建了登山步道,栽种了各类苗木,地势平缓的位置还播下了狼尾草、粉黛乱子草等,打造成季节性“花海”。昔日的渣土山变身生态优美的山体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推窗见绿,出门即景。”豫林嘉园业主王女士表示,环境好了,住得就是舒适。
华山湖东侧的南卧牛山、驴山曾经盛产石材“济南青”,早年开采留下的矿坑最深达50米。济南利用开挖华山湖时的土方,将“疤痕累累”的南卧牛山按照原貌修复,同时播撒草籽绿化,废弃矿山治理与山体绿化提升同步实施。济南城市建设集团工程二部负责人介绍,目前,这里还保留了两个矿坑,兼具山体蓄水和生态教育功能。还修建了消防通道、步行道、健身区、小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生态、景观和功能的全面提升。如今,每年都有一些单位来此组织开展植树等公益活动,全民共同参与生态保护。
立足生态优势,济南挖掘科普教育价值,打造自然教育基地和自然观察径。在佛慧山的泉城山林自然观察径,游客市民在1300米游览路线上,通过设置的观察点、解说点和森林平台等,可以扫码免费听取VR讲解,实地观察36个自然内容,零距离接触25种不同的本土生物。这样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山林博物馆”,进一步提高了全民保护“一城山色”的意识。
济南高新区分层利用旧地块,让土地“长”出多重价值
一块土地 两个主体 解决三件难事
最近一天早上,在济南高新区舜泰广场上班的小刘开车来到园区,把车停进地下一层智慧停车场,走进旁边写字楼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12点,他跟同事走进地下一层万悦广场,吃个快餐,再来到地上的体育场遛弯儿。此时,塑胶跑道上都是三三两两散步的人群。
因为人员密集,停车难、吃饭难、休闲难曾一度困扰着这个园区的上班族。得益于2023年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投用,园区的旧操场地块,通过分层出让,有了两个主体,解决了停车、吃饭、休闲三件难事,且通过多种经营参与实现投资收益闭环,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分层出让,一块土地给了两个主体使用
“我是2010年到园区工作的,当时还没有那么多人,后来公司、人越来越多,2018年左右停车难、道路堵等问题就日渐严重起来。”小刘说。
舜泰广场于2005年建成,建筑面积约80.2万平方米,进驻企业约670家,办公人员约35000人。近两年,随着周围信通院、博晶大厦、银丰科技园和云泉中心等项目的投入使用,周边企业进驻总数近1000家,常驻办公人群近10万人。人员高度集聚,上下班交通拥堵、停车位不足和就餐困难等问题困扰着这里的上班族。
2020年起,济南高新区便策划园区改造升级。但是,空间从哪要?在综合研判、学习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基础上,济南高新区提出了分层出让的模式。
“一般情况下,一块土地的地上地下使用主体是一家单位。”济南高新区规划建设部人民防空办公室副主任彭添介绍,而按照分层出让模式,地上部分使用权按照体育用途划拨给行业主管部门,地下部分按商业用途进行挂牌出让。
2021年11月,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正式启动,2023年5月交付。原有体育场翻新改造,集约开发了足球场、运动跑道、网球场、篮球场、笼式足球场及健身设施场地,打造了一个供周边人群共享的开放式体育公园。体育场地下搭建停车+商业业态,实现了一块土地多重利用,完善了片区功能。
日前,记者开车来到舜泰广场,跟着指示牌指引来到地下停车场,车库的引导屏会自动提示车辆从哪里存放。当车辆驶入存车口,车库卷帘门自动上升,车停放好后,点击门口大屏上的存车按键,车库便自动把车停放至空位。据了解,整个停车场分为地下三层,新增车位1000余个。
事实上,即便是向地下要空间,可用面积依旧有限。“我们考虑过土建车库、人防车库等多种方案,但是因为成本、场地、效率等因素,最后选择了智慧立体车库。”济南高新置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一部副经理杜冲冲介绍,园区停车时段集中,瞬时流量比较大,因此,如何让车辆快速停放,且不影响市政交通,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停车场共设置4个停车出入口,20个存取口。当A1口开始排队,引导屏将提示排队车辆转向其他存取口。”杜冲冲介绍,配合单循环、等待车位等设计,一小时能停车700辆。目前,停车场利用率很高,平均每天停车1000辆次。
一个城市有机更新的成功案例
中午11点30分左右,大量上班族从写字楼涌出,进入舜泰广场地下一层的万悦广场,交织在其中的,还有奔跑的外卖小哥。
在米村拌饭门店,店长齐梦强熟练地引导顾客们就座。“我们是商场首批进驻的店家之一,运营两年来生意一直不错,园区餐厅主要服务上班族,工作日的中午是最繁忙的。”齐梦强介绍,店面日均营业额能达到1.5万元左右。
快餐、24小时无人智慧健身房、商务宴请……在这里,上班族的日常所需基本都能满足。山东维远商业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广静介绍,万悦广场商业面积9475平方米,共有60个商铺,目前,出租率达到95%以上。“商场日均客流量六七千人次,去年整体收益接近1000万元。”
舜泰广场足球场门口的指示牌上清楚地标记着——足球场工作日6:00—16:00、周末和节假日6:00—8:00免费开放,其余时段租赁使用,全场800元/场,半场500元/场,散客20元/人/场。
“目前,停车、商业、运动三个板块都有收益,且商业的运营情况要好于预期,预计20年内可以实现投资收益平衡。”杜冲冲介绍,舜泰广场智慧停车场是济南首个可单体确权的智慧立体停车场,从长远来看,既可以将车位出售以迅速回笼资金,也可以依托停车及商业业态持续、稳定的收益及现金流进行资产证券化。
彭添介绍,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通过停车及商业运营等多种经营实现投资收益闭环,保障项目的可实施性,不仅为开发企业沉淀了优质资产,更形成了一套可持续、可推广复制的城市有机更新成功案例。(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