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产业链“机器人谷”布局深远
发布于:2025-04-24 07:04:00
发布于:2025-04-24 07:04:00
深圳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拍摄的便携式智能机器人产品。 新华社发
4月22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与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2025年“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活力广东”专题活动启动,活动第一站来到了位于南山区的“机器人谷”,由网络文明伙伴、正能量网络名人等组成的走访团队在参观完毕后更发出了此行“超出预期”的感慨。
浓缩中国“机器人第一城”精华
截至2024年8月,深圳的机器人相关企业达5.11万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包括大疆、优必选、越疆等超1600家机器人企业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2023年,深圳就凭借1797亿元的机器人行业产值拿下全国第一,不仅如此,这里还诞生了“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等诸多“第一”,中国“机器人第一城”实至名归,在众多行业龙头的带领下,沿着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这片长约7公里的谷地逐步形成了一座浓缩了产业精华的“机器人谷”。
深圳南山区是闻名全球的“中国新硅谷”,而这条位于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机器人谷”就坐落在南山的北部片区。
汇聚深圳一半以上全职院士
打开“机器人谷”产业发展的地图,这条沿着留仙大道布局的狭长谷地贯穿了整个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作为支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核心载体,科教城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云集,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算深圳中心等,这里汇聚全市一半以上全职院士,“中国新硅谷”的科研实力是“机器人谷”不断向前的底气所在。
除却高校与科研机构,谷内还汇聚了一大批知名的机器人公司,如优必选、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以及库玛科技、智平方、肯綮科技、云鲸智能、天羿科技、普渡科技、帕西尼等,南山人形机器人“八大金刚”中的半数出自这里,广东机器人“七剑客”有两家位于谷内,依托南山智园、南山智谷、南山智城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园,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特色在这里得到更具象地呈现。
知多D
深圳“机器人谷”
地处深圳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长约7公里,沿着留仙大道、深圳地铁5号线分布,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优必选等机器人上市企业在这个“谷”里成长壮大;肯綮科技、云鲸智能、普渡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不断崛起;近10所高校形成强劲“智核”,上百家支撑机器人产业链的经营主体持续集聚。
这片依托深圳大学城打造的产业带,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深圳南山人形机器人“八大金刚”
优必选、普渡、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帕西尼、数字华夏、智平方、跨维智能
广东机器人“七剑客”
优必选(深圳)、库卡机器人(佛山)、汇川技术(深圳)、越疆机器人(深圳)、拓斯达(东莞)、华数机器人(佛山)、巨轮智能(揭阳)
观点
立足实际抢抓机遇
“机器人谷”有望超越硅谷模式
国家高端智库CDI资深研究员宋丁认为,深圳“机器人谷”的区位布局具有显著合理性,这里有以优必选等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且其已在该区域深耕多年,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此外,该片区作为深圳科技研发与产学一体化最密集的区域,大学城坐落于此,构建了良好的产学研基础。因此,“机器人谷”的布局对机器人产业未来的空间规划及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圳本土企业乐聚机器人为例,从2016年由哈工大十个学生组成的机器人团队起步,乐聚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今,其产品性能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硬件参数上,更在于其稳定性经受住了复杂场景应用的考验。
从对标国际先进模式的角度看,宋丁分析认为,深圳“机器人谷”有望超越硅谷模式。在他看来,硅谷模式的优势在于强大的研发与教育资源,集聚了斯坦福大学等全球顶级高校、研发机构及高科技企业,但硅谷并非制造业发达之地,其科技研发产品的制造需向全球延伸。而深圳“机器人谷”周边的龙华、宝安等地均为全球制造业高地,这一区位特点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具有独特优势。
既要发挥产业集聚优势
又要避免堆砌概念、制造泡沫
“深圳‘机器人谷’通过龙头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并结合政策扶持与产业链整合,构建起了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协同的生态体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恩汉博士表示,通过优必选、越疆科技等龙头企业联合周边高校开展技术研发和实训测试,推动形成了“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创新”的正向循环,并依托《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强化核心零部件和AI技术攻关。同时,龙头企业以产业园为载体,可进一步推动上下游企业协作,并通过举办技术创新大赛、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资源共享,形成“产学研用”闭环生态,提升技术落地效率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谈及深圳“机器人谷”的未来发展方向,宋丁认为,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现有的产学研一体化及机器人产业集聚优势,另一方面需立足实际,从现实市场需求出发,“当前业界存在对机器人未来市场需求是否如宣传般庞大的担忧,需警惕产业陷入虚幻泡沫。因此,‘机器人谷’的发展应秉持扎实起步、一体化布局的原则,避免堆砌概念、制造泡沫,这也与深圳多年来务实的发展经验相符,既要抓住发展机遇,又要确保发展路径稳健可行”。
采写:南都记者 陈紫嫣 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