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肿块忽视半年恶化成癌 山东专家妙手“拆弹”救老人
发布于:2025-05-10 09:08:00
发布于:2025-05-10 09:08:00
大众网记者 唐克 通讯员 郭玉环 2025年5月9日 济南报道
去年夏天,沂源县70多岁的张大爷(化名)在理发时偶然摸到耳后有个花生米大小的硬块,当时并未在意。没想到这个被忽视的小肿块,在半年内疯狂生长成危及生命的“颈部炸弹”,最终在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头颈外科专家的高超手术下成功化解。
小肿块暗藏杀机
“最开始就只是觉得耳后有点硌手。”张大爷的儿子向记者回忆说。 2024年6月发现的这个肿块不痛不痒,直到三个月后肿块开始出血,连吃饭说话都受影响,才到县医院检查。病理报告显示为淋巴转移性恶性肿瘤,更可怕的是CT显示,肿瘤已像树根般深深扎入颈内静脉、副神经和胸锁乳突肌的肌间隙中。
“患者的肿瘤位置就像长在‘交通枢纽’上。”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头颈外科吕正华主任向记者介绍,“颈部三角区密布着神经、血管、淋巴管,肿瘤把迷走神经、面神经、交感神经等多支后组颅神经都包裹住了,就像电线外缠满了荆棘。”
治疗之路一波三折
由于肿瘤侵犯范围过大,辗转多家医院后,在一家知名肿瘤专科医院医生的建议下,张大爷只能选择放化疗,然而尽管尝试了最新的免疫疗法,治疗效果仍一直不佳。直到去年10月,肿瘤持续增大至馒头大小,导致他无法正常转头,体重也骤降10多公斤。今年三月份,肿瘤出现溃烂出血,张大爷感觉不能再拖了。经多方打听,张大爷来到了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找到了头颈外科吕正华主任。吕主任记得:“老人来就诊时,肿块体表直径已超过15cm,局部已经溃烂出血,并伴有恶臭感染,每天要换好几次药。”
经MDT团队的多学科会诊,吕正华主任发现,原发舌根部肿瘤经放化疗已得到局部控制,但颈部转移肿瘤已广泛累及颞骨、颅底等周围组织,包裹供应大脑的主干血管—颈内动脉超过180度。不过,幸运的是,在三维重建的CTA下,显示动脉壁周尚有一丝微弱缝隙,这给了手术一线希望。“就像拆定时炸弹,必须把雷管和导线分离。”吕主任预演了所有可能的大出血场景,最终确定了治疗方案。
7小时手术惊心动魄
4月18日的手术室里,无影灯下展开了一场精细的“拆弹”行动。手术记录显示,医护团队先确保安全范围切除肿瘤周围组织,然后像考古学家清理文物一样,用显微器械将肿瘤从颈内动脉上进行毫米级剥离,抽丝剥茧,直至颅底。而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处理颈内动脉进颅处时,此处操作空间狭小,血管壁因根治性放疗变得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致命性出血。
“在近颅底处剥离颈内动脉等大血管,难度极高,一旦大出血发生则几乎无挽救可能。尤其对于放化疗后的肿瘤,组织间隙不清,粘连严重,既要彻底切除肿瘤,又要保证安全,如同拆除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吕主任介绍说,“同期我们还要采用皮瓣技术对缺损的大块组织进行修复重建。”经过七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手术过程,颈部转移的肿瘤被彻底清除,同时进行了根治性淋巴结清扫并胸大肌肌皮瓣修复重建术。术后病理显示,切缘干净。
目前张大爷已能正常进食,复查显示各项指标稳定。老人的亲属感慨:“本以为老人就要进入生命的倒计时,没想到医生真能把这个‘定时炸弹’‘拆’干净。”
据介绍,吕主任的团队每年要处理近20余例类似走钢丝般的高风险手术,使得此类极晚期患者再次获得根治性治疗的希望。
吕正华主任为患者实施手术
专家提醒警惕“沉默杀手”
吕正华主任在接受采访时,特别强调说,咽喉部的恶性肿瘤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与常见的咽喉炎不易鉴别,且肿瘤容易出现颈部及远处转移。目前手术仍是治疗此类肿瘤的首选方案,尤其对于既往行放化疗后不能控制的患者,挽救性手术是患者彻底治愈肿瘤延长生命的最后的救命稻草。他特别提醒:“对于颈部无痛性的逐渐增大的包块,尤其短期治疗后无好转,且有烟酒习惯的中老年患者,一定要到头颈外科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