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推荐 >

苏婉沈砚小说章节目录阅读-时间的灰烬,爱情的余温在哪免费看

发布于:2025-09-12 21:58:17

1初见如盛夏骤雨2009年的上海电影节闭幕式后台,苏婉正对着镜子扯礼服的肩带。

米白色的丝绸蹭过锁骨,留下浅淡的褶皱,像她此刻略显紧绷的心情。

作为凭借《红樱桃》年少成名的演员,她早已习惯闪光灯的追逐,

却唯独对这种群星云集的场合有些发怵——太多虚与委蛇的寒暄,像隔着毛玻璃看风景,

模糊又费力。“需要帮忙吗?”身后突然传来的男声带着点低沉的共鸣,像大提琴的最低音。

苏婉回头,撞进一双算不上惊艳却格外清亮的眼睛里。男人穿着深灰色西装,

领带打得一丝不苟,左手无名指上的银戒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是沈砚,

最近因一部军旅剧走红的男演员,她在几个活动上见过,却从没说过话。“谢谢,

就是有点松。”她侧身让开位置,看着他伸手帮自己调整肩带。

指尖触到皮肤时带着微凉的温度,苏婉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换来对方一声低笑。

“第一次见有人穿高定像穿校服,”沈砚收回手,语气里的调侃藏着点不易察觉的温柔,

“你好像不太喜欢这种场合?”“太吵了。”苏婉低头盯着鞋跟,

水晶镶嵌的鞋面上映出自己模糊的影子,“不如在片场待着踏实。”“我也是。

”沈砚忽然往旁边退了半步,指着走廊尽头的安全出口,“要不要去透透气?楼梯间没人。

”那天的消防通道里,他们靠着斑驳的墙壁站了整整二十分钟。

苏婉听沈砚讲他跑龙套时在冬夜里啃冷馒头的日子,

演好军人去部队体验生活时晒脱的三层皮;沈砚则听她说起息影那几年在云南开客栈的日子,

说雨季的青苔如何爬上木楼梯,说火塘边的客人讲过的江湖故事。“你知道吗,

我小时候看《红樱桃》,觉得那个女主角眼睛里有星星。”沈砚忽然说,

眼睛在昏暗中亮得惊人。苏婉愣了愣,随即笑出声。

她很少被人提起这部让她一夕成名的电影,长大后再看,

只觉得那时候的表演带着生涩的莽撞。“那时候不懂什么是演技,全靠导演推着走。

”“可真诚是藏不住的。”沈砚的声音很轻,却像一颗石子投进苏婉心里,漾开圈圈涟漪。

闭幕式的音乐隐隐约约飘过来,夹杂着远处的欢呼。沈砚看了眼手表,

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加个微信?下次有机会,想听听你客栈里的故事。

”苏婉看着他手机屏幕上跳出来的二维码,背景是一片戈壁滩的星空。她扫了码,

备注栏里敲下“沈砚”两个字,指尖悬在发送键上顿了顿,终究没加任何修饰。

后来她常常想起那个夜晚,上海的夏风带着黏腻的热意,楼梯间的灯泡忽明忽暗,

而沈砚的声音像穿过燥热空气的冰汽水,猝不及防地浇熄了她心里积郁已久的烦躁。

那时候她还不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相遇,会像盛夏的骤雨,轰轰烈烈地闯入她的人生,

然后在往后的岁月里,慢慢变成浸润日常的绵长雨季。

2试婚期的烟火气确定关系后的第三个月,沈砚把苏婉拉到了民政局门口。“你认真的?

”苏婉看着红底金字的牌匾,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帆布包的带子。他们认识不过半年,

约会大多是在片场附近的小饭馆,或是收工后一起在江边散步,连像样的礼物都没送过几份。

“试试呗。”沈砚双手插在牛仔裤口袋里,语气轻松得像在说“去吃碗面”,“合不来再离,

反正我没什么可损失的。”苏婉被他这副无赖模样逗笑了。她其实懂他的意思。

他们都是过了冲动年纪的人,见过圈内太多聚少离多的感情,与其耗着猜来猜去,

不如摊开了把日子过成具象的模样——看对方晨起时的睡颜,听对方洗澡时跑调的歌声,

知道对方吃饺子要蘸醋还是酱油。领完证的那天,他们在隔壁的苍蝇馆子点了两菜一汤。

沈砚把唯一的鸡腿夹给苏婉,自己埋头扒着米饭:“我租的房子下个月到期,搬去你那儿?

”“我那地儿小。”苏婉的公寓在老城区,顶楼带个露台,是她息影后特意找的,

图的就是安静。“够住就行。”沈砚抬头冲她笑,眼里的光比桌上的灯泡还亮,“我东西少,

一个箱子就够。”搬家那天,沈砚果然只来了一个行李箱。苏婉打开看,

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就是一摞剧本和一本翻得卷边的《演员的自我修养》。

她忍不住打趣:“你这是把家当都带来了?”“可不是嘛,”沈砚从背后环住她的腰,

下巴抵在她发顶,“连人带心,都给你了。”他们的同居生活,是从磨合鸡毛蒜皮开始的。

苏婉习惯早睡,沈砚却总在深夜看剧本;苏婉做饭喜欢清淡,

沈砚却无辣不欢;苏婉的书桌上永远堆满书,沈砚的东西却永远摆得整整齐齐。

第一次吵架是因为一只打碎的杯子。沈砚收碗时没拿稳,苏婉最喜欢的青瓷杯摔在地上,

碎片溅到了墙角。她当时正在阳台浇花,听见声音跑进来,看见沈砚蹲在地上捡碎片,

手指被划了道口子,血珠顺着指缝往下滴。“别动!”苏婉赶紧去拿医药箱,

语气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急。“对不起啊,”沈砚低着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我赔你一个一模一样的。”“赔什么赔,”苏婉捏着他的手指涂碘伏,力度不自觉地放轻,

“你手没事就好。一个杯子而已。”那天晚上,沈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苏婉知道他没睡着,

黑暗里伸出手,摸到他僵硬的胳膊:“还在想杯子的事?”“不是,”沈砚转过身,

借着月光看清她的脸,“我就是觉得,我好像不太会照顾人。”他顿了顿,

声音里带着点懊恼,“以前一个人过惯了,粗手粗脚的,怕委屈你。”苏婉忽然笑了,

往他怀里钻了钻:“谁天生就会啊?我也不会。你看我上次煮面条,把锅都烧糊了。

”沈砚的笑声震得胸腔发颤,他收紧手臂,把她抱得更紧:“那我们就一起学。

”日子就在这样的磕磕绊绊里往前走。苏婉开始学着在菜里放辣椒,

沈砚则把闹钟调早了半小时陪她晨跑;苏婉的书桌上多了个整齐的文件架,

沈砚的剧本里夹进了她写的便签;露台上的花越种越多,夏天的傍晚,

他们常常搬两把椅子坐在那里,看夕阳把云染成橘子色,听远处传来的蝉鸣。

苏婉偶尔会翻出那张结婚证,照片上的两个人笑得有点傻,沈砚的耳朵还红着。

她想起领证那天他说“试试呗”,忽然觉得,这场始于“试试”的婚姻,好像在不知不觉中,

试出了点不一样的味道——像巷口那家老面馆的汤,初尝时清淡,回味却带着绵长的鲜。

3聚光灯下的疏离婚后第三年,沈砚凭借一部谍战剧拿到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颁奖礼上,

他在台上说“感谢我的妻子苏婉”,镜头切到台下,苏婉笑着鼓掌,眼里却没什么波澜。

后台采访时,有记者追问:“听说您和苏婉老师很少一起公开露面,是为了保护隐私吗?

”沈砚握着奖杯的手紧了紧,脸上的笑容不变:“我们都觉得,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没必要混在一起。”苏婉站在阴影里,听着他滴水不漏的回答,忽然觉得有点冷。

她裹紧了身上的披肩,那是去年冬天沈砚在片场给她买的,驼色的羊绒,

暖得像他当时的拥抱。这几年,他们的事业像两条交叉后又逐渐偏离的线。

沈砚的戏约越来越多,一年有三百天在片场;苏婉则把重心放在了话剧上,

偶尔接一部文艺片,拍得慢悠悠的,像她骨子里的性子。聚少离多成了常态。

有时候沈砚深夜收工回家,苏婉已经睡熟,他只能在她额头印个轻吻,

第二天一早又匆匆离开;有时候苏婉去外地演出,回来时行李箱还没打开,

就接到沈砚的电话,说他要去国外拍外景,得走大半个月。他们开始在电话里吵架。

起因往往很小,可能是沈砚忘了回信息,可能是苏婉觉得他接的剧本太商业化,

可能是两人在孩子的问题上又起了分歧——沈砚想要个孩子,苏婉却总说“再等等”,

她还没准备好让另一个生命闯入这已经摇摇欲坠的平衡。“你到底在怕什么?

”一次视频通话里,沈砚的声音带着疲惫的沙哑,他刚拍完一场淋雨的戏,

头发还湿漉漉地贴在额头上,“我们是夫妻,不是吗?”“夫妻就一定要按部就班吗?

”苏婉对着屏幕里的他,忽然觉得陌生,“沈砚,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现在像在演一场戏?

对着镜头扮演恩爱夫妻,关起门来各自沉默。”视频那头沉默了很久,

久到苏婉以为信号断了。然后她听见沈砚说:“可能……是我太急了。

”他的声音里带着点她从未听过的挫败,“我总觉得,抓住点什么,

就能把日子过回以前的样子。”以前的样子。苏婉也常常想起以前。

苏婉沈砚小说章节目录阅读-时间的灰烬,爱情的余温在哪免费看 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