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发现榆林 | 高媛:为困难人群点亮一束光

发布于:2025-08-22 17:12:00

2009年7月,21岁的高媛从河北省渤海石油学院涉外护理系毕业,进入榆林医专附属医院,开始临床护理工作。她原本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在此度过,但一次下乡经历,却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高媛 (右四 )和榆林老年护理院的医护人员在一起 (资料照片 ) 。


2016年初,榆阳区民政局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实施医养结合集中养护,医院安排她配合做下乡筛查工作。当她看到特困人员的生活境况时,内心很受触动。


在红石桥村,她第一次见到30多岁的特困人员曹晨,是在一间破烂不堪的房子里。里面昏暗阴冷,没有取暖的火炉,脸盆里的水被冻成冰块。房间里空气污浊,恶臭扑鼻。更让她触目惊心的是,一根铁链一头拴着曹晨,一头连着土炕。因为失能失智且患有癫痫,曹晨的哥哥无法24小时看护他,又担心他自己碰伤或走失,只能在墙角处钉了一个橛子,把他拴起来。


在小纪汗镇奔滩村,她见到了17岁的徐春霞。她的母亲生她时难产去世,父亲精神分裂,爷爷照顾她到3岁时也去世了。小春霞经常被父亲锁在房子里,十天半个月没人管,一些好心的邻居只能通过玻璃窗给她递进去食物充饥。因为从小到大没人和她沟通,导致她失去语言和行动能力。当高媛见到徐春霞时,她只能趴在地上,已无法站立行走。


在三岔湾村,高媛远远看到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韦瑜飞正在土路边爬行,遇到过往的车辆,就挡住要钱。车辆过后,飞尘弥漫,他几乎被包裹在灰尘中……


这些遭遇各种不幸的特困人员,自己生活得苦,家人也备受煎熬。这次经历,激发了高媛的仁爱之心,也触动了一个女性的悲悯心理。从此,她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些人。当她知道这次筛查的特困人员将作为集中养护对象,被接回院里托养时,她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一束光,点亮他们。


当家人得知她的想法时,都极力反对,但她坚持自己的选择,于2016年12月辞去高新医院内科护士长的职位,来到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挑起了照顾特困人员这副沉重的担子。


当时,护理院人手不够,加上她一共才4名护士。她们不仅要负责他们的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心理护理,还要负责护理院的行政管理和护理团队的打造,其中最难的工作就是生活照料。这些失去生活能力的人,有的连张口吃饭都成了奢侈,喝水都会呛咳;有的会在她们一转身的工夫就尿了一床一地,等她们闻到异味回过头来,看到他们正若无其事地拍打着玩;有的不会走路,只能爬行;有的身体毫无知觉,不能拄拐杖,不能坐轮椅,一张床就是他的全世界。每到饭点,几个护士不停地旋转,榨汁机将饭食打成流食,她们就用这些流食为放置鼻饲管的老人喂食……


除了生活照料,她们还要做好技术护理。大多数失能特困人员几乎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不能把身体的不适告诉她们。护理人员只能通过一次次晨间护理,来了解患者的睡眠和早餐进食情况;通过每两小时的翻身,来了解患者长没长褥疮;通过一次次为患者接取大小便,来观察其排泄物是否正常……有需要治疗时,一次普通的肌肉注射,需要3人以上协助才能完成;一次静脉输液,刚扎上就被拔掉更是经常发生的事。


很多特困人员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会把为他更换下来的衣服视为偷他们的衣物,会无理由地和她生气,甚至绝食,会在她毫无防备时尖叫……每次发生这些事,她就轻声细语地对他们进行情绪安抚。


因为工作太过繁重,她经常早出晚归,把榆阳区老年护理院当成自己的家。在这个大家庭,很少有人把她当作一名护理员来看待,很多人叫她“女儿”“掌柜的”“妈妈”。这些称呼的背后,是她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所换得的人世间最质朴最真诚的爱。


因为她们的努力,老年护理院从最初收留的22名失能半失能患者,发展到如今收留116名特困人员,让他们都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几年来,高媛先后荣获榆阳区道德模范、感动榆林年度人物、陕西省“最美敬老志愿者”、陕西省“百名孝亲敬老之星”“全国养老护理榜样人物”“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


目前,她负责养老护理院6个养老病区300张养老床位的护理工作,打造了一支234人的优秀养老护理团队,先后护理了1600多名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负责老人的医疗护理和养老护理工作,老年护理院也获得了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为了满足辖区内老年人的生活,她承办榆林市老年大学榆林高新医院教学点,开设了书法班,不仅丰富了护理院内老人的生活,也让明珠路办事处辖区内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为了使养老行业走深走远、做大做强,她承接了“全国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团队共整理出养老法律法规36项,制定相关标准217项。


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高媛也不例外。 2018年3月,她的公公经常感觉身体不舒服,为不影响她和老公的工作,一直坚持到7月份才告诉他们真实情况。她和老公当时还不清楚他的病严重到什么程度,只给他买了膏药贴腿。一直拖到9月份,看见他的腿部肿胀严重,才带他去医院做检查,被确诊为肝癌。她实在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又去其他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住进医院不到3个月,才61岁的公公就撒手人寰。现在每次回想起这件事,她就感觉非常愧疚,她想着,如果当时能早点儿发现公公的病情,也许他能多活几年。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老公和儿子白天基本见不到她,深夜等她回到家时,他们都已经睡着了。儿子上幼儿园的3年里,她陪伴他的时间很少,没有接送过一次,更没参加过一次家长会。


这就是高媛,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事。她既是一名护士,也是护理员、营养配餐师、送餐服务员……在这1409个日子里,她不曾有过一个休息日和节假日。因为她知道,这些特困人员不是她的“唯一”,但她却是他们的“唯一”,他们是她肩上的重担,也是来自心底的力量。


通讯员 王丽

来源:榆林日报微信公众号